首页 鸿研 需求 视频 产品 专栏 招聘 活动 社区 APP下载 登录/注册
名单公布:材料人2023年优秀青年科学家
材料人客服小谭     2024-01-02 微信扫码分享  
根据评选规则,我们评选出10位2023年优秀青年科学家,名单如下(根据姓名首字母排序)

季伟


季伟.png


工学博士,2017年于武汉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师从傅正义院士,2015-2016年在英国牛津大学学习。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湖北省青年拔尖人才。现就职于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从事高性能特种陶瓷材料先进制备技术和使役性能研究,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5项,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多项。获省部级科技一等奖2项,美国陶瓷学会Ross Coffin Purdy Award、ECD Global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等。兼任国家高起点期刊Interdisciplinary Materials助理主编,Journal of Advanced Ceramics等期刊青年编委,中国硅酸盐学会测试技术分会理事。 



胡俊雄


胡俊熊.jpg

 

新加坡国立大学资深博士后研究员,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利用功能氧化物的高介电常数,磁性,铁电和超导等性质,对低维量子材料进行界面调控和修饰,聚焦磁探测,磁传感,自旋输运等低功耗器件。当前主要的代表成果包括石墨烯室温巨磁阻的最高记录保持者,提出可以直接量化磁性石墨烯自旋劈裂能的概念,以及制定了可控制备下一代莫尔量子材料的黄金法则 等。2021年获得新加坡国立大学最佳博士毕业论文奖,并于2022年获得新加坡材料研究学会金奖,为新加坡授予博士期间学术成就的最高国家荣誉。目前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物理系以独立PI的身份主持新加坡国家教育科学基金(MOE-Tier1, 100万人民币,2024-2025)。基于多年来在超净间器件制备及电子输运测量方面的研究,具备熟练的低维原子堆叠组装技术以及微纳器件加工技术,在独立研究低维量子材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迄今,发表25篇SCI学术论文,创新性成果以(共同)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多次发表在高水平期刊 Nature materials, Nature communications, Advanced Material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等上。申请石墨烯磁探测相关的国际专利3项,石墨烯工业化大规模量产的专利1项。相关研究被Phys.org、科学网等国内外知名科学网站多次报道,和被同行国际专家综述点评和引用。目前谷歌学术总引用1000余次,h-index 12,10多次受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给邀请报告。并长期为Nature communications, Advanced material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等国际著名期刊特邀审稿。


逯向雨


微信图片_20240103135210.jpg


现为同济大学助理教授,2021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施剑林院士课题组),2016年本科毕业于中南大学,主要从事催化医学和生物材料的相关研究,聚焦于对肿瘤、皮肤病(如糖尿病足、银屑病、皮炎)、肾炎、抗菌和退行性疾病以及其他重大疾病的催化治疗及其机制探究,在单原子催化医学和压电催化医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相关工作发表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ature Communications, Advanced Material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等国际期刊,并担任Advanced Materials等期刊的审稿人。曾获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和中国硅酸盐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等奖项。


宁子杨


宁子阳.png


博士,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牛津大学博士毕业(Peter G. Bruce课题组) 。现任职于宁德时代21C创新实验室负责全固态电池研发,致力于全固态电池的应用研究。入选福建省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福建省百人计划,宁德市天湖人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项目(2023),担任工信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项目)首席科学家(2023)。研究方向为全固态电池、锂金属负极、失效分析、原位表征方法开发。第一作者在Nature,Nature Materials等期刊发表全固态电池相关论文,提出热-电-流-力场耦合的全固态电池枝晶模型(Nature,2023);首次提出全固态电池失效裂纹扩张先于枝晶(Nature Mater. 2021);首次实现锂金属全固态电池极化过程的无损表征(Nature Mater. 2019)。


任之初


任之伟.jpg


MIT材料系18级PhD,李巨教授组。2014-2018年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荣誉计划化学方向。目前主要工作为AI for experimental science,利用自动化高通量机器人平台+大语言模型AI助手+主动学习算法帮助实验学家进行能源相关的新材料快速发现。相关工作发表于Nature Reviews Materials等国际期刊,获NeurIPS 2023 workshop best paper award。


唐伟


微信图片_20240103135646.jpg


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于2008年和2013年取得北京大学学士和博士学位。近年来致力于界面电子转移与穿戴电子器件的研究,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以通讯/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包括Nature Energy、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Energy Environmental Science等,SCI引用超过11000 次,h 因子60。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GF创新特区项目、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等。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Elsevier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年度影响力排行榜(2020-2023),获评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三等奖,成果入选2023年度中关村论坛百项新技术,首都前沿学术成果等。


王睿


王睿.jpg

 

西湖大学工学院特聘研究员,于2021年4月全职加入西湖大学工学院。王睿博士长期从事第三代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工作,曾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在Nature(2篇), Science (2篇),Nature Photonics,Joule,Advanced Materials, JACS, Matter, Nano Letters等旗舰杂志发表论文25篇,研究成果被包括科学美国人,福布斯等多家知名媒体报道。曾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青年),浙江省顶尖人才计划,福布斯中国及亚太30岁以下30人,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全球35岁以下创新35人名单,阿里巴巴达摩院青橙奖等。


王维


王维.jpg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实用超导研究团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广东省重大人才工程青年拔尖人才,中国船舶军民融合发展研究中心智库专家,广东省高层次人才评审专家,东莞市特色人才。长期致力于实用超导相关低温材料与系统研发。主持了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粤莞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广东省JMRH专项资金等国家、省部级横纵向项目20余项。Microstructures,金属学报期刊青年编委,在Adv. Mater.,J. Mater. Sci. Technol., Scripta Mater. 和Mater. Des.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6篇,受理/授权专利14项。


王在伟


王在伟.jpg


2021年至今,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博士后,得到Banting 博士后奖学金的资助,2020年获得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博士学位,2016年获得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钙钛矿材料及光伏器件的研究,先后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含共同)身份在Nature (1), Nat. Energy (1), Joule (4), Matter (1), Nat. Commun.(1), JACS (1), Angew. Chem. Int. Ed.(2), Adv. Mater.(1)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朱凯晨


朱凯成.jpg


博士,现为沙特阿拉伯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KAUST)博士后,师从Mario Lanza教授。2023年以最高荣誉Excellent Cum Laude身份获得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博士,2020年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FUNSOM)硕士。主要研究领域为二维材料基忆阻器,致力于忆阻器在数据存储和神经态计算方向上的优化,以及二维材料在互补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电路上的集成。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以第一作者在Nature,Nature Electronics等杂志发表期刊论文5篇和IEEE国际可靠性物理研讨会(IRPS)会议论文1篇。获得第二届未来计算国际研讨会:神经形态计算的器件与系统会议的最佳海报奖,并长期担任Scientific Reports, Microelectronic Engineering等国际期刊的审稿人。


关于材料人2023年优秀青年科学家


为了感谢广大科研团队的支持,同时也是回望2023年科研成果,在年终之际,材料人公众号启动“材料人2023年优秀青年科学家”评选。评选范围:2023年曾有研究论文成果在材料人公众号上报道的青年学者,年龄须在40岁以下。以材料人公众号报道论文成果的文章阅读量作为主要参考因素,材料人编辑部内部投票筛选微调。


暂无留言
专栏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