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鸿研 需求 视频 产品 专栏 招聘 活动 社区 APP下载 登录/注册
博士后 ·东莞理工学院新能源材料研究中心金属功能材料课题组
招聘 / 广东省东莞市 / 博后,科研
thunder     2025-03-11 微信扫码分享 登录后可收藏 投递简历  
东莞理工学院是广东省东莞市第一所省市共建的高等本科院校,由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任名誉校长。学校坐落在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高地、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重要节点的松山湖国家高新区内,毗邻华为欧洲小镇、中国散裂中子源与松山湖风景区,是一座现代化、花园式大学。
学校于2015年进入省市共建高水平理工科大学行列,2019年成为全省唯一一所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2021年5月,我校正式获批为省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近年来,学校把握“三区叠加”历史发展机遇,积极围绕国家和省市科技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发挥高端人才聚集效应,持续加大对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着力打造一支年龄结构合理、综合素质优良、能承担重大科研项目能力的专职科研人才队伍,已招聘具有科研创新潜力的优秀博士后180余人,开展高水平的基础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
李文芳教授领衔的东莞理工学院金属功能材料团队现有研究人员13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4人,博士学位的人员10人,包括国家级人才1人,省级人才1人。团队建有广东省高性能轻合金及其成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东莞市新型轻合金及其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2个省市级科研平台和新能源材料中心校级重大平台,已获批“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粤港澳研究团队” 和“广东省普通高校创新团队” 2个省级科研团队荣誉称号。近年来,金属功能材料团队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经济主战场,依托学校新能源材料研究中心和散裂中子源等优势条件,深入挖掘和凝练团队研究特色,聚焦新能源、新一代信息通信等重要领域,围绕本质安全固态锂电池和功率密集型集成电路对热管理材料的迫切需求,在高导热、高强度金属材料及其防护技术、新型储能电池材料失效等领域深耕细作,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和学术影响力,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团队先后承担国家重点领域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项目等国家、省部级项目16项,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
现本团队依托学校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与博士后流动站联合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热忱欢迎海内外优秀博士加盟。
一、招聘方向
1.固态电池失效与热失控行为研究
正在承担国家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固态电池失效与热失控行为研究”重点专项任务,开展固态电池失效与热失控行为研究,依托东莞理工学院-散裂中子源多物理谱仪,深入探讨揭示储能固态电池失效机理和热场演变行为规律,实现对固态锂离子电池的热场监控和热失控管理。该方向拥有锂电池材料、化成、性能检测全套设备和散裂中子源原位分析装置、高精度原位红外测温装置、各种失效分析设备等。
2.高导热、低膨胀金属基复合材料研究
面向新一代信息通信等重要领域对先进热管理材料的迫切需求,由东莞理工学院金属功能材料团队牵头,联合香港理工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组建粤港澳创新团队,在广东省区域联合基金-粤港澳研究团队项目支持下,围绕高导热低膨胀金属/金刚石等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界面调控技术开展研究,包括金刚石等/金属界面导热、润湿特性的设计策略,真空差压熔渗工艺等制备技术的优化等。该方向拥有真空差压浸渗设备以及超高温流变仪、超高温润湿性分析仪等分析设备。
3.金属及其复合材料的增材制造技术研究
依托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高性能金属增材制造材料与工艺的应用基础研究”,充分利用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学装置,开展金属及其复合材料增材制造的基础研究及工艺探讨。该方向拥有电子束增材制造设备、熔丝及丝粉共送增材制造设备、激光增材制造设备等。
4.金属材料表面处理技术
面向金属材料的表面防护、装饰性及功能性等,开展转化膜技术研究及工程化研发。该方向拥有多功能磁控溅射设备、微弧氧化/阳极氧化设备等及其性能检测设备以及SECM等研究设备。
二、招聘人数及条件
每个方向招聘博士后人数1-2名,应聘人员需具备以下条件:
(一)基本条件
1. 政治品德过硬,热爱高等教育事业,遵纪守法,身心健康,品行良好;
2. 获得博士学位(应届毕业生需已通过论文答辩、往届毕业生毕业不超过 3 年);
3. 年龄未满35周岁;
4. 材料专业、化学专业及相关专业博士学位;
5.熟悉先进材料表征手段或模拟分析,及常规金属材料表征手段,熟悉中子衍射技术、材料计算模拟分析者优先;
6.具有团队合作意识。
(二)业绩条件
博士后的招收分为A、B两三类(具体见《东莞理工学院博士后工作管理办法》),各类博士后申请人符合申请基本条件外,还须满足相应业绩条件。
1.A类博士后: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校认定的 C 类及以上期刊学术论文 1 篇及以上;
2.B类博士后:学科背景、学术研究能力和研究方向符合合作导师要求。
三、招聘流程
(一)博士后申请人填写《东莞理工学院博士后岗位申请表》,并将申请表及相关支撑材料发至dgut_ly@dgut.edu.cn,邮件主题命名为“***(姓名)应聘东莞理工学院新能源研究中心**(导师)博士后”,具体提交材料如下:
1.《东莞理工学院博士后岗位申请表》(附件)
2.各学历层次的学历学位证书、专业技术资格证书;
3.毕业生就业推荐表及成绩单(应届毕业生);
4.海外工作经历,如海外博士后、访问学者经历等;
5.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6.发表或已录用论文、著作、专利证书、获奖证明等。
(二)合作导师及所在二级学院对博士后申请人的政治素养、思想品德、科研能力、学术水平及科研成果进行全面考察,将审核通过人选材料报人力资源处。
(三)人力资源处按程序完成审批手续并为同意进站的各类博士后人选办理入站相关手续。
四、薪酬福利待遇
A类博士后税前综合年收入48万元以上,B类博士后税前综合年收入40万元以上,具体为:
1.年薪:A 类博士后税前年薪 28万元,B 类博士后税前年薪不低于 20 万元(税前年薪含五险一金单位需缴纳部分);
2.国家、省市相关资助:市财政对新进站博士后,在站期间每年给予20万元生活补贴,资助期不超过2年;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或省级以上重点博士后资助项目的,市财政按照“待遇就高从优不重复”原则再1:1给予配套资助;世界排名前200的国(境)外高校博士毕业生,入选广东省海外博士后人才支持项目的,省财政给予60万元生活补贴,分2年发放,市财政按照“待遇就高从优不重复”原则再1:1给予配套资助。
(二)学校按照有关规定标准提供周转住房,学校按博士后实际支付的租金(不含水、电、气费用等)给予租房补贴。
(三)博士后科研工作经费基本额度由学校与基地合作导师按 1:1比例承担,同时鼓励基地合作导师根据实际情况在基本额度的基础上叠加。基本额度标准为:
1. A 类博士后自然科学类、人文社科类分别为10万元、8 万元;
2. B类博士后自然科学类、人文社科类分别为6万元、4万元。
(四)学校支持博士后申报国家、省、市各类资助项目,支持博士后申报东莞市特色人才;。
(五)博士后在站期间,可自愿选择将户籍迁入学校,其未成年子女根据省市有关政策由学校协助联系入托、就学。
(六)博士后可按学校专业技术职务认定、评审的有关规定参加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
五、聘期管理及发展前景
博士后在站聘期为2年,在报到进站后2个月内完成开题考核;工作期满1年,进行中期考核;工作期满2年,进行出站考核。博士后出站考核合格或优秀的,申请留校工作时优先考虑引进,业绩达到学校高层次人才等人才岗位引进条件的,免去学科专业评议环节,直接提交学校审定。
出站博士后人员和国(境)外博士后研究人员来(留)莞工作或创业的,按每名博士后人员最高50万元标准,分5年拨付,每年最高10万元,主要用于博士后人员的生活补助;对入选广东省海外博士后人才支持项目出站后留粤工作3年以上的博士后,省财政给予共40万元住房补贴。
投递简历  
招聘 相关的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