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鸿研 需求 视频 产品 专栏 招聘 活动 社区 APP下载 登录/注册
刚发了个Nature,还在思考该怎么办
材料人网小谭     2021-08-28 微信扫码分享  
发了Nature,却不搞科研了?

一、导读

近日,浙江理工的硕士在国际知名期刊Nature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引起广泛关注,不过,关注的点大多不是这篇论文讲了什么,而是第一作者的人生选择。相信正在读此文的你也看过不少报道。其实,这也并非国内培养的研究生首次在Nature、Science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成果,也不是首位因为做出了令旁人羡慕的“成果”而选择离开(或暂时离开)学术圈的人。

选择解读或者试着解读这样一个公众关注的事件其实是极具风险的,因为学术圈内外的不同角色的个体都会做出各自不同的自我解读。表面上看是对发表知名成果却选择走一条别样路的现象的关注,其实,折射的是每个人自己内心对学术、未来与人生选择的矛盾心态。

所有的解读或采访(包括这篇)都不能完全复现成果发现者在那时、那刻与那秒的心境,也不能复刻科学发现背后真正的心路,但,我们还是想试着从中找到些许值得我们思考的点,因为,看似是别人的路,其实我们自己也未尝不会经历。

二、这篇Nature讲了什么?

抛开发表的期刊不谈,我们先了解下这篇成果大概讲了什么?

1992年就有研究表明,在低载荷条件下,聚苯乙烯(PS)表面就会出现较大的应变,和我们常见的橡胶很像,但只是很像。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通过实验研究高分子材料的表面行为,特别是动力学行为?

可能想到的方式有光谱、介电与常规表面分析手段,但这些手段都存在一个问题,你无法确定得到的结果就是高分子表面的本征特性,所以,理所应当的研究关注点就是:如何尽可能得到更接近表面层的本征属性。

这篇Nautre采用离子液体液滴的表面张力来给高分子表面施加一个外力,从而诱发形变,最终得到了“高分子表面存在动力学诱导的橡胶状特性”的实验结果,并辅以理论计算得以验证。

文章中提到的关键测量,即液滴表面张力导致的凸起形变,称之为润湿脊(wetting ridge),通过测量液滴随时间演化过程中,这一物理量的变化就能获取

高分子链的动态运动的信息。因此,目前来看,这一技术可能得到了近乎更加本征的表面信息。

根据大多数新闻对这一文章的解读,可能有几个模糊点,这里面的采用液滴诱导的润湿脊测量方法是不是本论文的首创?还是得到的这个表面橡胶态行为是新发现?

关于润湿脊,比较早的一篇文献来自于1996年,同样发表于Nature,这篇文章的关键创新是:report direct evidence of the wetting ridge obtained using scanning interferometric microscopy,因此,这篇论文应该是这项技术的早期开拓。

图片-1-19.png


除了这项技术以外,这项成果得以发现的一个重要关键是“离子液体”,当我们同时搜索离子液体和润湿脊的时候,仅有少量文献,其中一篇就是来自刚刚这篇Nature的通讯作者之一的左老师早期的成果:

图片-2-19.png


不过,采用离子液体来作为和高分子界面接触的想法,更早的应该来自于Macromolecules 2009, 42, 22, 9111–9117:

图片-3-18.png


© ACS

 因此,笔者大胆猜测,这项成果最开始可能是延续自己课题组早期的成果,来继续研究PS表面态的高分子动力学行为,可能在某天的某刻,偶然发现了同之前反常的实验现象,最终成就了这篇Nature。笔者的这一推断同前几天媒体采访左老师时,他说的一句话吻合,即“实验中发现了这样一个反常现象”。

三、离开科研

作为浙理首位以第一作者(共同一作排序第一)发表成果的专硕毕业生,他选择不继续从事研究,这一现象瞬间引爆广泛讨论,似乎盖过了对论文本身科学性的解读与分析。

大家对此的观点很多,客观而言,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知晓真正的原因,就像这篇Nature一样,想得到本征的属性,难度很大。

为何没选择继续深造?

客观的说,在攻读专业硕士阶段能够发表这样优异的成果,如果想在国内继续深造,或者出国,都不是问题。但,这篇成果发表的时间是他毕业一年后。通过查阅其硕士论文,笔者发现,这篇论文最开始是以“Decoupled Rouse and Reptation Dynamics at the Free Surface of Glassy Polymers”为题,投稿到物理学知名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PRL),也就是说,在其毕业前就已经投出,而刚刚发表的这篇Nature的投稿日期是2020年11月末。因此,这篇Nature大概率是先投PRL,最终被拒,转投了Nature。

这里,我们说一个插曲,在物理研究领域,PRL的发表难度不低,当然,我们也不能说PRL和Nature,哪一个影响力更大?因为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一个是专业类期刊,一个是综合性期刊,彼此的定位不同。客观说,不少发表在Nature和Science的与材料相关的论文深度不一定比得过PRL。因此,为什么很多从事更偏向物理层面研究的学者会首选PRL,其审稿过程相比综合期刊而言,更加能提升论文在科学层面的高度,而综合期刊更关注的点是在更多的领域里启发新的思维。结合笔者为PRL审稿时,编辑在邮件里对论文发表所需要具备的几个核心要素而言,这项成果投稿PRL确实不一定比投稿Nature更容易发表。

回到正题,那么,彼时的一作是没有文章发表的,如果在那个时候申请博士,并没有自己的一作成果,难度很大。特别是,最近几年广泛推行的申请-审核制,对于来自普通院校又无发表记录的学生而言,几乎没有胜算。

 结合很多媒体的采访来看,一开始该同学就打算考公务员,笔者以为,这只是个人的人生选择,大家也不能用发表顶刊的人就必须走科研这条路来解读。

不过,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是否是科研的吸引力小于更稳定的就业?

不少观点认为,年纪轻轻就发表了这种级别的成果,未来的科研之路必定能收获更多的项目,资金与名誉,走科研路会更好。这个论点存在一个致命误区,学术成果的取得大部分情况不是人为计划与设定,然后按图索骥,最终直取。往往是不经意的“意外”,得到了突破性结果,这项成果的发表其实就是最好的例证。笔者以为,之所以能在Nature发表,编辑和审稿人可能更看重的是“于平常中得到惊艳”,这才是科学最美的地方。

但这种美,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有个人的努力、实验中的细致、团队的协作,此外,更重要的一点是硬件条件的顺畅。对于材料、化学和凝聚态物理而言,现在的成果越来越离不开高级设备的加持,求学阶段,在比较好的软硬件平台和懂学生的导师条件下能发表优秀成果,不能确保未来一定能达到并超越这一水平。那么,如果一位在求学期间就Nature、Science加持,假如顺利被某研究机构引进,其科研考核要求绝对不低。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查阅,有不少在国外深造期间发表了这种级别成果,后来被引进,但从此再也没有超越曾经的自己的例子。不是这些人水平不行,而是科学发展的客观性就是顺其自然。

有人说,你这是见不得别人好!

这里面,有两个因素可能被忽略了:

第一、研究方向。大部分从事偏向物理与机理研究方面的学者,很难在比较短的时间得到超越自己曾经突破的成果,因为,如果你建立了一种理论框架、研究方法或者解释了一个重要实验现象,后期的路要么延续之前的框架继续延伸,要么发现能颠覆曾经框架的新机制,大多数情况是采用前一种研究路径,因为颠覆自己曾经的框架,需要在思维上做大的改变,这对于已经在领域有一定建树的学者来说,难度非常大。但,如果从事的是热门的偏重材料性能的领域,那么,继续连续发表顶级成果的难度可能会稍微小一点(请注意:稍微二字)。

第二、角色定位。 有一种情况,如果在自己开山的主要成果中,学生的角色是课题的思路主要提出者,重要实践者,并且是论文核心解释与分析的主要完成人,那么,未来再次突破的可能性会大一些。因为,发表一篇成果,大家看到的只是文字与图片,背后的思维构建与核心问题的解决历程是几页论文写不下的内心独白。

上述这种魔鬼般、不确定性环绕的人生,你愿意对赌一生?还是找一份更安稳更适合自己的工作?其中的选择,只能决定于在某刻,你当时所处的境况下的综合考量,而不是站在上帝视角的俯视。

 因此,简单的以某某发了什么期刊,就该如何如何,依旧是套在了“唯论文”的魔戒之中。

四、启示

如果现行的所谓博士申请模式中,能做到慧眼识珠,对那些硬性资质达不到要求的学生,例如,学校级别、发表论文等,能做到依据其已有学术结果(注意,是结果,不是成果)来确定是否录取,可能才能选拔出那些想继续从事科研但硬件达不到的苗子,但这实施起来难度很大,因为评审者可能压根就发现不了这些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发表”的结果的科学影响力,这需要评审者本身极高的学术造诣。比起数论文而言,可操作性不大,还容易滋生不公平。

此外,硕士做出重要成果还揭示了另一个尺度下的视角,毕业压力没有博士大的学硕和专硕,在一种内心相对平和、轻松自由的状态下,往往更容易取得突破,也验证了那句话“玩起来的科学才有趣”。人在长期高压状态下,很容易发生相变,所以,对学生不做硬性条件的门槛,把好学位论文的全链条关口,更容易培养创新人才,筛选出真正想做真学问的人。

原因也好理解,论文发表有时间线,想赶在毕业前达到门槛要求,除非一切顺利,但凡出现不顺利,就有危险,那么,是不是就容易导致急功近利、学术不端,笔者以为,学术不端其实是人在高压条件下,发生相变的一种表现。

发表不是发现,科学是发现了发现的过程带来的愉悦与沮丧,不是发表发现的结果带来的惊喜与失落。

NCS不是科学本身,科学本身是探索未知并有所发觉,发觉可能是错,可能是对,但对错本身都是科学带来的愉悦。

每个人的人生选择没有对与错,只是在那时,那刻的最佳期许。

本文由Free-Writon供稿。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材料人网立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kefu@cailiaoren.com。

欢迎大家到材料人宣传科技成果并对文献进行深入解读,投稿邮箱: tougao@cailiaoren.com.

投稿以及内容合作可加编辑微信:cailiaorenVIP。


安安  (2022-02-28) 回复TA
你好
专栏最新文章